为切实做好科研项目推进工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合肥幼专省级科研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冯派”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SK2021A0960)团队成员柴蓉、钱宁于9月30日上午在蚌埠市文化馆娄楼花鼓灯工作室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娄楼进行了专访。

娄楼跟随花鼓灯冯国佩大师学艺五十多年,在花鼓灯冯派传承上具有“根性”,是公认冯派花鼓灯艺术传承第一人。她准确掌握了花鼓灯“兰花”三大流派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艺和独到见解,曾先后在专业团体、社区、农村等进行不同层面的传承,牢牢把握住花鼓灯原汁原味的风格特点。其创编的《兰花赋》《花鼓灯流派风格精品组合》《赶灯场·扭呀扭》等代表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本次访谈围绕花鼓灯的传承展开,探讨了花鼓灯的人才培养、流派保护以及观众群的培养等问题。娄楼指出,花鼓灯的传承必须保留住各流派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在保持花鼓灯风格性以及核心技艺不丢失的情况下,又要将花鼓灯的动作、审美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增加花鼓灯的观赏性,推动其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兼顾不同观众人群对于花鼓灯作品的需求,应该针对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等不同观众群体进行差异化的舞蹈设计,推陈出新,才能获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此外,花鼓灯的推广可以“城市化”“广场化”“舞台化”“学院化”齐头并进,多维度推动花鼓灯这门活态艺术动态发展。
娄楼结合自身的花鼓灯学习、创作和传承经历来谈观点,讲到兴起时,起身向老师们现场展示不同花鼓灯流派的舞蹈动作特点,舞蹈教师柴蓉跟着一起学习动作,体会舞蹈语汇的差异性。

本次专访,课题组成员收集了很多关于“冯派”花鼓灯舞蹈传承的资料,对传承的原则、形式、路径等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后期团队成员将根据本次专访采集到的资料召开课题推进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内容,提升成果质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图/文:钱宁 审核:王永)